每一种食材个性十足,却组合的相得益彰,而烹制八宝葫芦鸭,则是一场内外兼修,神行颠覆的烹饪魔术,这恰好就是陈春松理解的关于肴变的全部的意义(八宝葫芦鸭)亮相时已是五味俱全,形同再造。
一条渡轮,连接香港岛和鸭脷洲,中间的避风塘是渔船的庇护港,在这里能找到最新鲜的渔货(英鲳多少钱?英鲳啊英鲳十块钱给你三百块三百块好啊)蔡昊把很多时间,用于往返市场与餐厅,闹市中的中餐厨房,掌舵人蔡昊,并非专业厨师出身(这十几年走过来,被人家标签最多的就是我是一个异类)
这间厨房对精确操作近乎严苛,量化的数字,为中餐风味与西式烹饪找到共通的语言,一头是食材一头是食客,蔡昊把对食物的理解和创造放在中间,食客们也因此更愿意让他来决定菜单,(每个菜单大概有十道菜,这十道菜里面呢我们有百分之三十的经典,然后有百分之三十是创作性的,百分之四十是属于季节性材料的,30,30跟40你永远都会吃到这个时段最好状态的食材)
香港,华洋杂处中西交糅,全球美食浓度极高的地区,能否在这里立足对每一个厨师来说,都是一场生死战,蔡昊在50岁那年,决定放手一搏,(这里竞争太厉害了,来挑战这个地方,没有捷径的,你做得好人家来吃你才能够自救)因为摸透了渔获上市的规律,蔡昊总能淘到时鲜食材,一次即兴的烹饪实验还算成功,但是离成为食客追捧的经典,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考量。
潮汕,岭南美食的重镇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也是蔡昊的故乡,这里的饮食赋予他味觉基因的优势,多年的海外经历,又让他多了一重,看待食物和烹饪的角度(煮菜,它是可以组合的,它是通过几部分的食材,或者调味料或者汤汁放在一起就可以变幻无穷,创造很多的味道出来)
妈妈的厨房里,大厨也只能打下手,家族的手艺对一个人的口味影响深入血液,无论走到哪里,都化成一种自觉形影相随,如果说味觉偏好上蔡昊立足中国味道,那些对现代科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源于他工程师的履历,也让他从另一扇门进入中餐烹饪的世界,借助压力提高食材加热的效率,利用温度的反差控制食材熟化的程度和口感,精确测量每一份食材的重量,计算与之匹配的烹饪时间,利用水油比重和凝固点的不同完成分离,食材的纤维质,温度的变化,蛋白质的释放,最后氨基酸的组合,这四个要素,它可以通过你的理解和数据化做到你要的味道。
厨师正是“菜”和“肴”之间的摆渡人,他们让静默的食物有了生命,厨艺心手相通,能洞察厨师的技法和心路,菜肴穿越人间,看见祖先的足迹和身影,听见幽远过往的回响……
注:以上台词片段来自公众号《小小台词君》逐字整理,如有错误请指正。如需整理台词完整版,请关注下方公众号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