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兰桂均要做一道面点,迎接一个远道而来的朋友,多次擀压,直到面片薄到透光,长半米,重达两斤的大刀切出0.2毫米宽的面条(这个是金丝面,很漂亮)这个能熟练使用筷子的英国人,在20多年前来中国学习历史,却意外的迷上了中国烹饪(师傅,这是啥子海椒就是我们四川的海椒有没有那个二荆条有二荆条在哪里?喔唷香的很,我在国外写书写文章我觉得如果要做菜必须要从好的原料调料做起点,看起来很油润,现在肚子饿了想说)
郫县豆瓣选用青色蚕豆制曲发霉后混合二荆条辣条制作而成,搅缸使豆瓣更好接触空气,日晒沐浴阳光,夜露接受水汽滋润,郫县豆瓣赋予了麻婆豆腐醇浓味厚的特点,这道菜也是扶霞此次学习的重点。
(我1993年第一次来过了成都,应该说我马上爱上了它,他的很休闲的气氛,我也觉得四川话特别好听,川菜一定好吃,没问题,久了就习惯了)
距离成都一万多公里的伦敦是扶霞出生的地方,今天中国烹饪越来越多出现在异国他乡,食物跨越国界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长达20年的时间,扶霞一直专注于这个话题,回到伦敦,这依然是她研究的重点(这个是伦敦最受欢迎的中国菜之一“香酥鸭子”)早期中餐进入西方国家根据各国口味做了很多的改良和变异,也产生了一些只在当地才有的中国菜,(比如说在美国,他们非常喜欢中国没有的左宗棠鸡)但在今天的伦敦更多正宗的中国食材和饮食开始出现(“老干妈”)个以前在伦敦肯定买不到,现在到处都有,我非常喜欢做蒜苔炒腊肉)扶霞所钟爱的川菜也日渐接近它本来的样貌(你猜怎么样,这个事实上是最好吃的东西,真的吗?真的很好吃)随着海外华人总数的增长,中餐厅已经全世界遍地开花,伦敦,不断有新的餐厅,新的食物在这路落地生根,让扶霞惊喜(嗨!你好,你好)和半年前吃到的大刀金丝面不同,她又见到了一种新的面食(这个很有意思,如果你心里很生气,你可以这样表示出来是不是)
中餐不再是单一的口味,英国人开始逐渐接受中国的地方小吃,并通过它们了解中餐的丰富,当然扶霞在伦敦展示最多的还是麻婆豆腐(美国的,欧洲的都喜欢麻婆豆腐,必须要放那个花椒,所以入口就麻麻麻,很好吃,好的,怎么样)通过食物,西方人认知的东方开始变得清晰和具体。
新疆尉犁斯拉木艾买提去往最近的集镇,沙漠边的生活仍在继续;日本京都小孙子6岁生日的现场,服部一夫决定退休,把豆腐店传给女儿;四川成都,扶霞再一次来到豆瓣酱厂,她关于中餐的新书也已经出版;洪荒岁月的炉火明灭,时代巨变的波澜不惊,最终,都不折痕迹地投射在食物上,化作我们平凡的一日三餐,每个仔细品味的人,都会心怀感念,余味无穷……
注:以上台词片段来自公众号《小小台词君》逐字整理,如有错误请指正。如需整理台词完整版,请关注下方公众号查阅。
